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背景之下,文言文以14篇的篇目从教学一隅走向教学主场,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和教师的瞩目,成为语文教学研讨的一个聚焦点。

小学文言文教学应该选择哪些教学策略才能发挥文言文的固有价值、对话教材编者与学生呢?这个问题是语文教师实施文言文教学的关键问题,亟须得到解决。根据教材的目标定位,结合学生语言学习的特点,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念好“读”字诀,体悟文言语感
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要义。这个学习不仅 要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一基础性目标,还要读出语调、韵律、节奏,并通过反复的朗读吟 诵引领学生感受语感、理解句子、积累语言,初尝 文言滋味。所以,教学中要念好“读”字诀,在朗 读上多着力。叶圣陶先生的“今时教古文,自亦宜熟读,虽不求其能写,而熟习其语言乃能深味其意义”,也言明了朗读在学习文言文时的重要性。
文言文教学强调以读贯之,但也要注意朗读的层次性和递进性。比如,学习三年级上册《司马光》,学生初学文言文,对朗读的要求比较低,能跟着教师读出正确的停顿即可,但教师的朗读指导不能简单,教学要体现出层次性。
首先,借助听读 和拼音准确把握生字读音,初步感知词句间的停顿。
其次,跟读课文,做到字字响亮读正确,读出停顿。
再次,借助注释、插图、生活经验等读懂句子,反 复练习朗读,做到句句疏通读流利、读好停顿。重点指导“光/持石/击瓮/破之”的朗读,不能机械停顿,要声断气连,通过语速和语气的变化来表现惊心曲折的故事情节,让学生体悟司马光迅速救人的一连串动作,体会其机智、沉着的人物形象。沿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停顿—读出趣味”这条线,使学生在这种螺旋上升的练读中,把握文意,突破文言难点,获得了文言的积累。这样的读书过程中,学生的书声琅琅不是浮在表面,而是有深度、有价值的学习活动,从感知到理解,由理解而内化,有效帮助学生形成并积累文言文的语感。
二、紧扣关键字,感受文言妙趣
小学文言文主要有“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讲述故事”“结合资料”“联系生活实际”等学习方法。教学时要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在理解词句意思方面,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对学生能借助注释和自我探究可以理解的内容要少讲或不讲,舍得“放过”。而对文中重点字词要重敲细品,涵泳品味,让学生领略到文言文遣词用句的精妙趣味,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从中汲取语言营养,规范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比如,教学《司马光》一课时,对于本课的古今异义字“众皆弃去”的“去”,要重点教学。“去”古代指离开,现在指去哪里。通过引导和探究,让学生通过一个“去”听到落水声、惊叫声、呼救声,看到被惊吓的“众儿”张皇失措地围拢又哭喊着四下散去求救的混乱场面,感受孩子们的“弃去”不是冷漠,也不是逃跑,而是本能的害怕、慌乱和求助,在这样的“众人皆乱我独醒”的强烈对比中, 真切感受到司马光沉着冷静的可贵,充分感知文言 简义丰、惜墨如金的语言特点。
三、找准切入点,渗透文化意蕴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之“根”。在教学中,我们 不能仅仅只让学生学习文言文语言层面的知识,对 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要适当引导学生碰触、体会,做到言文并重,言意共生,凸显文言文不可替代的文本价值。从教学实践来看,找准关键的切入点,适当地引入资料进行拓展阅读,是有效进行文化渗 透、让文化留痕的重要方法。
1. 品味汉字的文化味道
汉字是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溯源古人造字理据,让学生在正确理解词句的同时,体会到文言字词中的文化意蕴,理应成为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
如《守株待兔》“兔走触株,折颈而死”中的 “走”,是古今异义字。如果直接告知此“走”非走,意为跑,这种理解机械而无趣,只会让学生产生短时记忆。为什么“走”会有跑的意思呢? “走”的甲 骨文是,是一个挥舞双臂正在奔跑的人形,金文时 下面画了一只脚形,变成,强调迈开脚步往前奔跑。《说文解字》中说:“走,趋也。”明确“走”的 本义就是跑。此时拓展阅读宋朝杨万里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唐朝诗人李贺的诗句“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以及《王戎不取 道边李》中“诸儿竞走取之”等,在“走”的本义里走个来回,让“走”字真正动起来、跑起来,给 学生留下汉字文化永久的痕迹。
2.涵泳意象的文化象征
文言文教学的文化渗透,主要体现在“言”所承载的“道”上。朱光潜先生也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比如,教学《精卫填海》中“长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时,可以链接阅读晋朝陶渊明的诗句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没在昔心,良辰讵可 待”,宋朝熊禾的诗句“蚊蝱负山力谩苦,精卫填海 志未休”清朝顾炎武的诗句“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引导学生感悟精卫鸟那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精神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这种精神已成为一代代坚持艰苦卓绝斗争的信仰力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这种拓展阅读为学生打好了文化底子,为他们构筑起精神世界的基础,体现了这篇文言经典的文化价值所在。
3.感受精神的文化传承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应是动态的、接受熏陶 的。人才不是教出来的,应是酿造出来的。潜移默 化的,日新其德、日勤其业。”统编教材的文言文,篇篇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教学过程 应该是学生感受、浸润,渐而受到影响和滋养的文化渗透过程,在润物无声中促进学生精神的成长。
四、想象补白,讲好文言故事
统编教材一直在强调“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其编排目的大致有三:一是促进课文理解;二是促进学生吸收内化;三是建立文言与生活 的链接。课文直译不是讲故事,平铺直叙也不能吸引 人,讲好故事的关键是想象,要在重点词句处发挥想 象讲生动,还要在未尽之处讲出自己的理解,将“理 解”“想象”和“讲述”三者融合,丰富语言表达,这样才能把故事讲得意趣盎然。此外,也可以引领学 生以想象补白故事内容,还可以变换角色讲故事等。
总之,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我们既要研读教材准确把握其教学定位和文本特点,还要注重策略方法,教出意趣。让学生在文言经典的学习中感受到阅读乐趣,从中明理启智,滋养生命,根植下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