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风采|陈世明:儿童图画书与儿童生命对话之艺术理事风采|陈世明 陈世明,女,福建泉州人。学前教育专家,曾任福建泉州幼儿师范学校副校长、福建省儿童语言教育课题组组长、福建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教授、闽台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全国师范院校儿童文学研究会副理事长,2019年-2022年央视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线上直播特聘讲师。曾被评为“泉州市科技拔尖人才”“福建省特级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 儿童图画书与儿童生命对话之艺术 ——台湾.第十三届亚洲儿童文学大会上的发言 二十一世纪以来,儿童图画书对儿童精神成长的重要作用已被人们所重视,儿童图画书题材多元化的问题,也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焦点。但在众多的儿童图画书作品中,涉及生命教育题材的读本甚少。当今社会,儿童大多在衣食无忧、玩乐无虑的“玻璃盒”中长大,普遍缺乏的是生活挫折感以及对生命的参与和思考。面对这种“失衡”,儿童图画书应如何担当起责任,用生态的、联系的观点,以形象的故事、感人的画面,选择适合儿童阅读的审美角度与儿童作生命的对话,让孩子们在惊讶于生命的神秘和美丽的同时,认识生命,珍重生命,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并能在发生突发事件之时有勇气去面对困境、战胜困难,是值得广大儿童图画书编创者与儿童阅读推广者重视的。 一、以轻松、诙谐的口吻作“性教育主题”的对话 生命的教育往往要先接触“人是怎么来的”所涉及的“性”话题。在性知识封闭的年代,人们对性的话题羞于启齿,所以当孩子向父母提及有关“我从哪里来的”问题时,父母的答案一般是:“长大你就会知道了”或者“你是我们从外面拣来的”。如此这般回避正面回答的“性教育”,留给孩子的只能是无尽的疑惑和好奇心,甚至误导孩子偏差的行为,从而造成无法弥补的错误和遗憾。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在幼年期就对性充满好奇心,人之所以会犯错误,往往是因为无知造成的。如果成年人不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那么孩子们只有利用别的途径来满足好奇心,而这样的途径却是不安全的。”在性知识教育中,儿童图画书应该是开启孩子“性”意识的理想载体之一,让孩子建立正确的“性意识”的同时了解自己身体的秘密。 当然,图画书向孩子介绍“人是从哪里来的”的表现基调,不应是赤裸裸,而应该是轻松、幽默、诙谐的,使该话题侃得巧妙、生动又不乏科学性。德国的雅诺什自编自绘的《妈妈你说,孩子从哪儿来》,就是以轻松诙谐的笔触,从老鼠的视角解释了许多家长觉得为难而孩子又常问起的“我从哪里来”的问题。雅诺什用略带戏谑的语气介绍了每一物种的受孕过程,同时强调了一个道理:只有彼此相爱,彼此有“兴趣”,才能生孩子,不管是雄蕊和雌蕊、公鸡和母鸡、男人和女人,还是老鼠爸爸和老鼠妈妈! 韩国的许银实文、金东秀绘的图画书《呱呱坠地》,是一本揭示生命奥秘的成功之作,开篇就以极其大方的口吻写道:“你好!我是精子,我有一条长长的尾巴。看,我正在和好多小伙伴一起赛跑呢。”此刻的画面是一群类似小蝌蚪形状的精子,朝着一个金黄色的生命核疾跑。“终于来到子宫啦,我和卵子在一起,变成了一个小娃娃,慢慢地长大了。那我生下来到底会是什么样子呢?”画面中,呈现一个椭圆形的子宫、一个桔黄色的小生命在里面孕育而成。接下来,作者以各种生动有趣的表现方式,展示了兔宝宝、小袋鼠、长颈鹿、小刺猬等各具生命特征的动物小宝宝的不同出生方式,它们在妈妈的哺育下,有着不同的生长经历。那么我们人类小宝宝,要经历怎样的生长过程呢?作者在让孩子认识不同动物的生命历程的同时,知道了人类生命来源,既生动形象又幽默诙谐,能够让孩子所接受。特别是最后一幅画,故事回到图画书开篇时留下的话题,在画面中用黑色做底,画的右上方呈现的洞口射进一束金色和玫瑰色交映的光,文中写道:“我在妈妈的肚子里整整待了10个月呢,每天盼啊盼啊,现在终于要出来了。你猜,我生下来会是什么样子呢?”让孩子们在了解动物出生的特征之后,对人类自己生命之奥秘有了顺应的联想和想象,并产生探索的欲望。如此巧妙的构思和艺术表现方式,为我们探索性教育题材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以情感链接作“寻找爱的延续”死亡主题的对话 俗话说:“一样生,百样死”,由疾病、意外事故或自然灾害引起的死亡现象,时不时会让我们接触到。只不过成人在经历过“生死离别”后,已经学会面对死亡保持沉默和冷静,而孩子却没有。孩子在面临“死亡”的话题时,一开始都无法从抽象的角度(如“在天堂”、“活在我们心里”等)解释死亡、了解死亡。他们大多数要等到因为亡者不存在而有实质损失时,才能真正感受生死之别。特别是面对亲人或好朋友的死亡,或由地震、洪水之类的灾害造成大批人员的死亡而引发心灵的触动、感情的伤痛,才会引起孩子想了解人的去世是怎么一回事。我们认为,不必让学龄前儿童回避死亡的话题;关键的是,面对心理比较脆弱的学龄前儿童,图画书的创作应该如何艺术地展示死亡的主题,让孩子在接受读本的同时,自然地接受关于死亡的话题。让孩子们知道有生必有死,生生死死是大自然发展的规律,珍惜生命,珍视生命与爱,这才是最重要的。儿童图画书创作中,涉及这一领域的成功之作有《再见,马库》和《死过一百万次的猫》。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们把死亡与“寻找爱的延续”的话题巧妙地连结。在《再见,马库》这本书里,孩子们把对死去的小狗的爱给予了后来的小狗;《死过一百万次的猫》中,猫把对自己的爱最终给了白猫和它们的孩子……这种情感的转移并不意味着忘却,反而是爱的更深层次的升华,也更易于为孩子们所接受。 美国知名的童书作家玛格丽特·怀兹·布朗(Margaret Wise Brown)女士出版的《想念巴尼》讲的是一位小男孩的猫咪巴尼死了,他很难过。妈妈告诉他:回想一下十件有关巴尼的好事,好在隔天的葬礼上告诉大家。他想了九件好事,却一直不知道第十件是什么。爸爸拿来了一些小种子,下种前告诉他,所有埋进土里的东西都会起变化,直到它们成了土壤的一部分。这时,小男孩终于想到巴尼的第十件好事了,因为巴尼会变成土壤的营养,帮助花草树木茁壮成长,这给小男孩无比的宽慰。 该书构思的巧妙之处,在于它能够透过贴近小孩生活和情感经验的宠物死亡事件来搭建其间的理解桥梁,带领小孩直视生命结束的样貌,并且学习如何送别死去的生命个体。可见,当孩子碰到亲人死亡而产生困惑的时候,拿一本图画书做类似的解读,便可以让孩子们知道:在人的一生中,意外与伤害随时可能降临,“死亡”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我们需要学习面对并学会从悲痛中解脱出来,找寻隐藏在背后更多“爱的延续”。 当然,死亡的话题要让稚嫩的孩子接受,必须尽量依靠丰富的对话和情节之间微妙的氛围,让幽默、揶揄、感性等特质同时巧妙地穿插其间,为小读者增添许多情绪转换的体验,转移孩子的兴奋点,唤起孩子对亲情、友情的回忆,并把这种美好的回忆转化到现实的生活中去,真正使爱在生活中延续。 三、以“同有一片蓝天”作特殊儿童主题的对话 据国家统计局、卫生部和中国残联等16个部委统计,中国每年新增0-6岁残疾儿童约19.9万。加上近年来由疾病、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造成残疾的儿童人数,大概有900多万。这些残疾人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在孩子的视野中。那么,孩子眼中的残疾人会是什么样子?他们会如何面对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如何与残疾儿童相处,如何以关爱的眼光来看待特殊儿童?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儿童图画书编创者不可忽视的话题。由于现代儿童多数是在被重重呵护的状态下生活,所处环境的优越使得他们对于先天或后天残缺的特殊儿童,会因为对方的“不一样”而与之格格不入。对残疾儿童的不理解,可能会使他们感到不安甚至恐惧,进而产生排斥身心障碍的弱者的心理。即使是最亲近的兄弟姐妹,对于要承担看护的托付,他们也难免有“为何是我”的不满:这几乎是家中有一般儿童和特殊儿童并存时的共同现象。而主动、热情地关爱那些需要帮助的特殊儿童,似乎还要更难一些。因此,帮助孩子走进特殊儿童的心灵世界,了解他们,帮助他们,视他们为“同有一片蓝天”的兄弟姐妹,是孩子人生的重要一课。 这类的题材,一是要以乐观主义的基调来表现身残志坚儿童,让小读者了解他们的可爱可敬之处。如《我的姐姐不一样》中,绘者海伦·柯珍雪瑞刻意以天真灿烂的笑容滤掉智障姐姐的异常,并使之与成天眼神黯淡、眉头深锁的弟弟形成强烈的对比。姐姐的不一样,就在于她能面对困难,以微笑排除怯弱。正是姐姐的不一样,才使故事尾声处弟弟找到走失的姐姐时(弟弟因厌倦陪伴而与姐姐走失),脸上终于露出了画面中的第一个微笑。 二是要适当地留给孩子换位思考的空间:假如我是残疾儿童,我该怎么办?让小读者对弱势者有新的体会与情感。珍妮·威利斯与汤尼·罗斯合作的《珊珊》一书,先铺陈主角珊珊与大多数孩子一样爱笑,有唱歌、游泳、画画等爱好与各种情绪反应,只有在最后一幕给小读者以意外,让人看到她不一样的地方:珊珊是个坐在轮椅上的残疾儿童!作者反向的构思让人先体会特殊儿童的寻常之处,不让异常提前妨碍我们的观点;而最后一页没有文字的画面,却像打破平静湖面的小石头般,掀起阵阵涟漪,深深潜到读者的心里去。创作者的匠心独运,自然地引发小读者思考“当你健康的生命遭到毁坏时,你该怎么办?”这一问题。 怎样与儿童作关于生命主题的对话,是当前儿童图画书创作必须思考的话题。只有利用儿童的审美心理特点,注重挖掘图画书蕴含的人文精神,重视孩子的自我感受和暗示,用艺术的、科学的、能动的视觉角度与儿童作生命的对话,才能使儿童图画书出色地完成生命教育的任务,促使儿童身心一元地、和谐健康地发展。
文章分类:
理事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