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走向高效来源:山东教育社 名著导读课:引之以趣,导之以法 名著导读课是指利用文本资源适时适度地为学生进行适量的阅读推荐,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导读课上,教师选择学生喜欢的、熟悉的与阅读内容相关的资源,从“读什么”入手,设计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探究问题,使学生在联系、想象、理解与运用的过程中了解阅读内容,掌握科学的、适切的阅读方法,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例如,《骑鹅旅行记》一课,教师借助北欧风光的视频,并出示与这本书关系密切的瑞典“克朗币”引发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猜想,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同时以“尼尔斯变小之后,它的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一问题为抓手,通过对比阅读、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阅读内容,初步掌握阅读方法,产生浓厚的阅读期待。 2.阅读交流课:畅谈所得,品悟所思 交流提升课是在学生对书籍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理解以后进行的阅读推进课程,主要以讲坛和师生交流的形式开展。教师在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时时留意,收集学生阅读中的兴奋点、困难点、疑惑点,然后结合书籍主题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将其设计成分享话题,用朗读、表演、辩论、讲述等各种形式来呈现,交流的目标在于再度激发学生的深度阅读的兴趣,收获有效的阅读方法。例如,在《俗世奇人》阅读交流课上,教师以“读文识人”游戏导入,激发阅读兴趣;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比较梳理人物信息,初步走进“奇人之奇”感悟人物特点;通过梳理不同故事的“情节心电图”,对比阅读,体会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表达效果⋯⋯真正做到了阅读中与学生深入交流,提升了阅读深度,调动了深入品读的阅读期待,进一步激发了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持久兴趣。 班级读书会上常见的课型还有阅读欣赏课、阅读实践课和自由畅读课。欣赏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将阅读感悟与影音艺术进行比较升华,形成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实践课上,教师设置丰富有趣的阅读实践体验活动,以朗诵、演讲、辩论等体验形式开展班级阅读;在自由阅读课上,学生走进阅览室,自由选择,惬意读书,没有任何拘束和打扰。 在多样的阅读课中,教师要把多种指导策略寓于学生的阅读全过程之中,让学生不仅能够收获更多的阅读思考,更能够在展示和交流中形成正确的阅读思维,用科学的阅读方法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三、多策并举,用“读之所得” 一段故事、一次朗读能让学生对书籍产生兴趣。但如果不加呵护,时间久了,兴趣会淡化。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交流分享阅读体会的平台,当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的发生碰撞、交换和再构,兴趣就能逐步变成习惯,这是维护兴趣的最终目标。于是,以辩促读、以演促读、以绘促读的个性化阅读指导策略应运而生,让整本书阅读趣味盎然,精彩纷呈。 1.以演促读,阅读课变成了小剧场 以演促读,是以舞台表演为阅读成果展现形式的阅读教学策略体系。不同学段、不同阅读内容有不同的教学策略,低年级的“趣演悟读”、中年级的“悦演聚思”、高年级的“悦演创思”就是围绕“演”这一核心而使用的整本书教学策略。教师通过“读者视角,对话故事人物;作者视角,探究写作奥妙;编者视角,审视舞台空间;演职视角,展现个性理解;观众视角,打通输出路径”的多视角阅读,引导学生对整本书进行反复阅读。这个过程中,随着阅读身份和需求的转变,学生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对话文本、对话作者、对话时空、对话伙伴,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打破了人与书的屏障,一个个精彩的舞台作品中绽放着整本书阅读的智慧光芒。 2.以辩促读,课堂上出现了辩论赛 以辩促读,对学生的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有较高要求,因此这种策略主要适用于高年级学生。在“以辩促读”理念指导下的整本书阅读交流模式为“初辩赏读,激趣引入;争辩深读,整体感知;思辩品读,合作探究;雄辩研读,课外深究”。有的老师采用以辩促读的方式,先后与学生一起读《史记》《三国演义》等名著,她的阅读交流课常常依托辩论的形式开展,这样的交流既经历了思维发展的三进阶“辨别—辨析—辩式”,让学生在对整本书阅读信息的归类、整理、研讨中走向深度思考,辩论会让浅表化阅读成功变身深度阅读。 3.以绘促读,浅阅读化身为思维秀 以“绘”促读,绘的内容和形式均可进行自由选择,例如,低年级的“丰绘巧读”、中年级的“厚积‘绘’读”、高年级的“以绘启思”等教学策略都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绘的过程,是深入阅读的过程,是阅读思维发展的过程。例如:绘积累,借助绘制识字签、词语签、佳句签,让学生有效汲取阅读中的营养,达到厚积而薄发;绘表达,借助绘制续写签、感悟签,让学生感悟表达之妙,达到文意兼得;绘思考,借助绘制导图及书评赏析签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思考感悟,促进思维发展。不同的阅读内容有不同的绘制方式,不同的阅读阶段有不同的绘的内容。整本书阅读课程的实施,让阅读不再碎片化、单一化,而是更完整、更系统、更科学。以绘促读,让思维清晰可见,让阅读渐入佳境。 4.以议促读,泛阅读转变为集思会 围绕“议”这一核心,中年级的“趣议习法”、高年级的“广议集思”等教学策略可以引导学生在“议”中拓展思维,提升素养。“以议促读”理念下的阅读交流课通常分三“步”走:大踏步、小碎步、“圆”地踏步。大踏步,即在阅读之初,让学生畅所欲言,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等梳理大体脉络、感悟初步形象等;小碎步,即点上探究,就学生感兴趣的章节、人物进行梳理和筛选,精心选择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向作品的深处漫溯;“圆”地踏步,即阅读最终应该回归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创作思想等与作品内涵密切相关的内容,建立起作品与作者之间的关联,让学生经历阅读作品、跳出作品、回归作品的完整过程。整本书阅读中的“议”,可以在深度阅读中培养了学生的思辨意识和思辨能力,让学生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寻找与作品的共鸣与共通。 在班级读书会的推进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充分的调动,但仅有读书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掌握阅读方法的基础上确保阅读的有效性,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够为每个孩子的终身阅读奠基。理想的整本书阅读评价,应该是通过评价激励学生更好地阅读,能够有效保障学生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以及思维品质的提升。在不断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以“阅读时间、阅读内容、阅读所得、阅读所悟”等多个维度的阶梯化评价为杠杆,能够撬动学生的自我阅读发展期待,同时如果将四个维度细化到每一个阅读实践活动的评价之中,还能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正所谓,多元评价让班级读书会更具活力,多维设计彰显阅读评价的力量,多策并举,实现了儿童整本书阅读的兴趣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