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阅读与写作委员会

理事风采|李庆明:从“草房子”出发——在曹文轩纯美系列出版5周年纪念礼盒隆重出版首发式上的发言

图片


李庆明,男,1959年生于江苏省南通市。基础教育专家,我国“田园教育”倡导者,江苏省特级教师,哲学博士。历任中央教科所南山附属学校校长、宁波滨海教育集团总校长等。教育部国培专家库成员,新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情境教育理事会副理事长,苏州大学养成教育研究所所长、全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三叶草故事家族”首任理事长等。长期致力于田园教育试验,倡导并践行博雅教育、儿童阅读推广等,也是我国当代儿童哲学教育的开拓者,被业界誉为“李行知”、“教育骑士”、“鞠躬校长”等,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星报》(加拿大)《明报》(香港)等先后给予大幅报道。


图片


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曾宪梓基金会全国优秀教师奖”、江苏省政府“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读书推广十大人物”(2010年)等荣誉。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著述成果300余万字,应邀在国内外做有关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幼儿教育、语文教育(含文学教育)、阅读教育、体育教育、艺术教育、公民教育、学校管理、家庭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儿童哲学教育、中外名著解读等专题报告500余场,颇受好评。



\ 从“草房子”出发/
——在曹文轩纯美系列出版5周年纪念礼盒隆重出版首发式上的发言

图片


(2010年1月9日,北京)

李庆明


我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从徐耿执导的电影《草房子》知道曹文轩先生的,影片的剧情给我足够的震撼,它的编剧就是曹先生。电影获第十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剧本奖、第八届中国电影童牛奖优秀剧本奖当之无愧。后来,我阅读了小说《草房子》。它给我的感受,就不只是震撼,而是让我想到了马克思在评价人类童年时代“发展得最完美的”古希腊神话与艺术时说过的一句话:“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高不可及的范本”


“草房子”是一个童话般美丽的隐喻,一种纯净素朴而雍容高贵的精神象征。油麻地小学是清一色的草房子。十几幢草房子,蜿蜒自在连成一片,草木自由放纵地生长于其间。草房子在乡野纯净的天空下,透出古朴,每当阳光普照,屋顶金辉闪烁,又尽显华贵。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少男少女如诗如画催人泪下的故事:桑桑刻骨铭心的经历,陆鹤、纸月、细马、杜小康之间波澜不惊的摩擦和白璧无瑕的纯情,他们与厄运抗争的不屈与悲怆,对尊严的执着与顽强……谁能相信,这一切是发生在一个最为悲苦凋零的时代?谁又能相信,即使在这样的时代,它固有的性格还在儿童的天性中纯真而完美地复活着、并显示出永久的魅力呢?《草房子》以诗意般的吟哦,牧歌式的唱赞,完成了对完美人性的叙事,对苦难历史的净化,对喧嚣现实的超越!
曹文轩先生是一个发誓要将永在的感动带给孩子的人。他在《草房子》的附语中写道:“能感动孩子们的东西无非也还是那些东西──生死离别、游驻聚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他还说:“感动孩子们的,应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而这一切是永在的。”这一思想已经成为我们从事儿童阅读推广推崇的基本价值旨归,它让我们从盲目追求快乐的时尚观念的迷梦中惊醒,并直接影响了我们倡导彰显“诗、史、思”蕴涵的“文化阅读”主张。
2008915日,曹先生走进了我们深圳中央教科所南山附属学校,领着孩子们走进他的“草房子”,去领略那份真挚的感动。一位老师记录下一个孩子的阅读感受:


“她联想到的竟然是‘泥巴’和‘光芒’。‘泥巴’是因为故事在水乡上演,那些孩子光着脚丫在泥路上奔走,乡土气息非常浓郁;‘光芒’是因为草房子上那些金黄的茅草,经过阳光一照,闪出耀眼的光芒来……”(周其星:《走进草房子,走进曹文轩》)

这是怎样的心灵颖悟!这个生活在钢筋水泥世界中的都市儿童无疑沉醉在“草房子”那清芬四溢的田园诗意与神圣朗照里了。还有一个孩子说自己已读了五遍《草房子》,老师问他为什么要读这么多遍,他的回答是:

“理由很简单,那就是书中有很多地方好像很熟悉又有很多地方有些不熟悉,所以一直很好奇,就吸引着不断地看啊看,不知不觉地就看完了五遍。”(同上)

多么美妙的“熟悉而陌生”!这是“草房子”神奇的魅力,文学神奇的魅力,美的神奇魅力!曹先生曾经说过:“美是文学的基础,是我们活下去的理由,是我们得以升华的动力。”在熟悉与陌生、现实与幻象等等之间制造和保持一种心理距离,一种审美张力,自然会引发不绝如缕的好奇,深化不断涌动的体验,产生精神升华的动力。

“草房子”成了孩子精神成长的诞生地,孩子们穿梭嬉戏于“草房子”的里里外外,然后从这里出发,呼啸前行,走向更辽阔的“麦场”,走想“麦场”的深远处。有一位“麦场主”,确切地说,是一位“麦田的守望者”等候在那里,他挽起孩子们的手,走进“第十一根红布条”、“甜橙树”、“青铜葵花”、“红瓦”、“古堡”……的斑驳而绵长的记忆里,让心灵复苏天堂般的高贵,学会平静地拒绝迷茫、浮躁、空洞和沉沦,平静地抵御这个“娱乐至死”的俗世生活中的各种精神垃圾,并学会思考如何通过非凡的创造来实现他们美好的向往。

这片一望无垠的“麦场”,就是孩子,进而也是人类的乌托邦!


北京市通信管理局:京ICP备19008617号-5
             联系电话:010-65501282
指导单位: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
主办单位: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阅读与写作委员会
京公网安备:
官方客服
公 众 号